寫日記       申請日記       用戶列表
Powered By : Showhappy.net

日記

日記主簡介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

2006 年 5 月 8 日 星期一 【晴】

Let's begin the story with a joke (well quite a scary joke actually)
When asked by a cardiac surgeon during a live operation to identify a part of the heart that he was pointing to, a final-year Monxxx University (haha they suck, jjk) medical student asked, "Is this the liver?" .

Anatomy of a crisis
Senior doctors fear today's medical graduates lack basic knowledge about how the body works. Megan Howe reports
--------------------------------------------------------------------------------

May 06, 2006
DISSECTION of the human body was once a rite of passage for medical students – a test of their nerve, their skill and their anatomical knowledge.
But the remarks made by some of today's students while observing autopsies have forensic pathologist Dr Peter Ellis worried about the way medicine is now being taught.

"Students say 'what organ is that – oh, is that what a spleen looks like'," he says.

"I'm a bit horrified that students within one year of becoming qualified doctors have not seen what (organs) they are supposed to be feeling for."

The concerns raised by Dr Ellis, clinical senior lecturer in path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and director of the department of forensic medicine at the Institute of Clinical Pathology and Medical Research at Westmead, are at the heart of a row about anatomy teaching that has polarised the Australian medical fraternity.

While older doctors spent countless hours as students dissecting cadavers, some of today's doctors will graduate having never done a single dissection.

At medical schools worldwide, anatomy teaching has been cut back to make way for the explosion of knowledge in fields like pharmacology, genetics and biochemistry –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subjects like communication skills into a crowded curriculum.

While he supports the broader curriculum, Dr Ellis is not convinced students can fully appreciate the structures of the human body without having dissected it.

"They don't hold a heart and see the chambers and see what the vessels looks like, so that when they put a stethoscope on someone's chest to listen for a heart murmur, they are able to picture in their mind what those things look like," he says.

"You can learn that from a book, but when you have got a resource available – and that resource is the human body – it seems crazy not to give medical students access to that material. There is nothing like seeing and touching something to learn."

Associate Professor Barry Oakes, a former anatomy lecturer at Monash University, says he retired in 2002 because of the "appalling state of affairs" regarding the lack of anatomical teaching within Monash's undergraduate course, which was cut from six to five years in 2002.

"Undergraduates have been disempowered from basic anatomy," he says. "You can't make an adequate clinical diagnosis unless you have an understanding of where the body parts are and how they are put together and how they work." He demonstrates his point with a mechanical analogy. "Would you take your car to a mechanic who does not know where all the parts of the engine are?" he asks.

"That is what 'modern' 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is producing: physicians who do not know in detail where all the body parts are, but can tell you in some detail about the metallurgical composition of the hard-facing of the crank shaft."

Last year, several of Australia's leading medicos took up the cause for teaching basic sciences at a conference entitled "Rescuing medical education", run by the Australian Doctors' Fund. The ADF later issued a public statement, calling on the deans of medical schools to ensure that "all medical students receive a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education in anatomy, physiology, microbiology, biochemistry, pharmacology and pathology as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and foundation of their medical education and hence reverse the downgrading of these basic medical sciences". They also demanded students be exposed to dissection as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ir medical education. The then Federal Education Minister, Brendan Nelson, pledged his department would review medical education in Australia.

The ongoing review is investigating how well 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prepares graduates for their work as interns an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in future medical careers.

Professor Lindon Wing, chair of the Committee of Deans of Medical Schools and a member of the review steering committee, believes there is no need for today's students to have the same level of anatomy knowledge as when he was a student.

"There is absolutely no doubt that a medical student does not need the detailed level of anatomical knowledge that was thrust down my throat in 1962 and 1963," he says.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s associate dea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faculty of medicine, Professor Paul McMenamin, agrees. He stresses that the university is no longer aiming to produce a medical "jack of all trades".

Rather, he says the Australian Medical Council, which accredits medical degree courses, requires the university to produce medical graduates who can work safely, under supervision, in an intern environment.

The anatomy component of the WA university's medical degree was reduced from about 350 to 250 hours in a curriculum revision in 2000.

While a popular, optional dissection course is on offer for those students with a particular interest in it, Professor McMenamin says students largely work with prosected specimens of body parts.

"There are lots of other ways of teaching anatomy that are far more interesting than spending hours cleaning away fat to see one or two small features," he says.

Professor Chris Briggs, deputy head of anatomy and cell bi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say medical students do 130 hours of anatomy, including dissection, in their first two-and-a-half years. That compares to approximately 600 hours of anatomy in the curriculum 30 years ago.

While he believes it would be a "major disadvantage" if students never engaged in dissection, he says anatomy can be taught in a variety of other ways including studying prosected specimens – where organs, limbs or other body parts are already removed and prepared for study, using new imaging techniques and through electronic alternatives such as Anatomedia, developed by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which allows students to virtually dissect body parts.

"I think the objective of the current undergraduate course is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thorough grounding in the principles and concepts of anatomy," he says. "I'm not sure that it is necessary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o know every minute detail."

After all, most medical graduates will face another three or so years of training in their chosen speciality after they graduate – although they usually work in the hospital system as undifferentiated doctors for two or three years first. Some never do further training.

Professor John Collins, dean of education at the Royal Australasian College of Surgeons, says you'll get as many opinions on the issue of the teaching of anatomy as people you ask. "Older surgeons, who did two years in anatomy rooms, will all tell you that younger people have grossly inadequate anatomy," he says. "Myself, I wasted an enormous amount of time in anatomy rooms and having to learn it again as a surgeon."

He argues that graduates don't need to have handled organs, but do need a grasp of functional "living anatomy" – much of which can now be gained through imaging, telescopic techniques and computer-based "virtual dissection".

At the centre of the debate sit the students.

Australian Medical Students Association president Teresa Cosgriff, in her fourth year of medicine at Melbourne University, says some students are concerned they are not being taught enough anatomy or being exposed to enough dissection. However, she believes dissection is only a useful learning tool when well guided and supervised. "One student told me he felt like he had just mutilated the perfect opportunity because he didn't know what he was doing," she says.

While she admits she hasn't found dissection particularly useful, Cosgriff says she would still elect to do dissection if it was optional. "It's something students expect. You go into medicine naive, straight out of school, and you expect to have experiences working with specimens."

At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Associate Professor Chris Roberts, director and assistant dean of the faculty of medicine, says the students graduating today are every bit as skilled as those of yesteryear.

"We've got good evidence that our graduates are just as competent as those from 'traditional' courses," he says.

Professor Wing, dean of Flinders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 in SA, also stresses there is no substantial evidence to support claims graduates are missing vital knowledge.

Rather, he says the "publicly strident" lobby group fighting the anatomy cause simply can't accept that students are not being taught exactly the same way they were.

"There has been a major revolution in medical education in Australian in the last 15-plus years," he says. "Every medical course has changed markedly and a number of new medical courses have come on stream. All are subject to a very, very rigorous level of accreditation and peer review based on best international practice. The whole issue is, what is the balance of knowledge that someone needs to have when they come out of medical school?"

>>May 8, 2006 at 3:58:53 PM GMT+8


2006 年 4 月 23 日 星期日 【晴】

打 理 生 意

--------------------------------------------------------------------------------

華 人 社 會 時 見 最 好 笑 的 一 句 台 詞 , 叫 做 : 「 呢 位 係 某 家 公 子 , 他 剛 剛 在 美 國 讀 完 MIT , 回 來 香 港 , 幫 手 打 理 爸 爸 那 盤 生 意 。 」
這 句 話 的 笑 料 在 哪 ? 在 於 既 然 讀 了 MIT , 又 何 必 回 香 港 替 父 親 打 理 生 意 ? 或 者 反 過 來 說 , 跟 一 個 中 國 家 長 學 做 生 意 , 又 何 必 浪 費 時 間 讀 什 麼 MIT ?

因 為 不 論 是 哈 佛 MBA , 還 是 MIT 資 訊 工 程 系 博 士 , 他 帶 一 身 「 鬼 佬 作 風 」 坐 進 中 環 行 政 總 裁 的 辦 公 室 , 雖 然 叫 人 不 必 叫 他 做 什 麼 先 生 , 隨 和 一 些 , 美 國 華 爾 街 風 格 , 直 接 叫 我 的 英 文 名 字 , 叫 做 Billy 就 得 了 , 但 從 上 班 的 第 一 天 起 , 他 就 會 發 覺 周 圍 的 下 屬 , 還 是 堅 持 恭 恭 敬 敬 地 叫 他 先 生 , 而 背 後 他 的 稱 號 , 叫 做 太 子 。
讀 完 MIT , 而 回 香 港 「 幫 爹 手 」 , 他 永 遠 是 「 太 子 」 , 這 就 是 他 的 美 國 課 程 , 在 這 個 社 會 用 不 的 理 由 。 他 也 很 快 地 發 現 , 他 下 面 的 那 個 總 經 理 , 一 人 之 下 , 萬 人 之 上 , 外 號 叫 大 內 總 管 , 或 者 叫 周 恩 來 , 他 的 女 朋 友 , 叫 做 貴 妃 , 公 司 的 兩 派 , 名 叫 東 宮 和 西 宮 。 如 果 她 是 千 金 , 那 麼 她 的 男 友 很 快 就 被 叫 做 面 首 。 她 結 了 婚 之 後 , 他 叫 做 駙 馬 。
雖 然 他 的 辦 公 室 設 在 所 謂 的 國 際 金 融 中 心 第 二 期 的 四 十 七 樓 , 看 得 見 一 個 維 港 , 但 不 可 有 君 臨 曼 哈 頓 的 幻 覺 。 那 四 年 美 國 長 春 藤 的 大 學 育 又 是 何 苦 呢 ? 當 你 回 來 香 港 , 被 尊 稱 為 太 子 , 漸 漸 就 會 明 白 , 你 需 要 的 一 切 美 式 育 的 知 識 , 其 實 都 抵 不 上 一 套 大 陸 電 視 劇 集 , 叫 做 《 雍 正 王 朝 》 。
既 是 如 此 , 「 回 來 幫 爹 打 理 生 意 」 , 在 性 質 上 其 實 跟 一 個 美 國 「 竹 升 」 , 讀 完 紐 約 州 立 大 學 的 戲 劇 系 之 後 , 回 到 唐 人 街 去 接 管 父 親 的 那 家 唐 人 餐 館 沒 有 什 麼 分 別 。 在 廚 房 炒 鑊 的 那 位 台 山 大 廚 , 以 及 一 干 侍 應 , 不 會 在 乎 誰 是 莎 士 比 亞 的 是 不 是 ? 而 在 改 革 揚 州 炒 飯 的 配 料 和 咕 嚕 肉 應 否 加 重 一 點 味 精 的 政 策 過 程 中 , 田 納 西 威 廉 斯 的 《 慾 望 號 街 車 》 的 希 臘 悲 劇 意 識 的 濃 度 , 也 不 會 跟 生 意 額 和 怎 樣 避 稅 的 學 問 畫 上 等 號 。
所 以 當 光 藝 粵 語 殘 片 的 那 個 提 一 根 雪 茄 的 老 闆 李 鵬 飛 , 帶 年 輕 穿 西 裝 的 謝 賢 走 進 工 廠 寫 字 樓 , 向 同 事 介 紹 「 呢 個 係 我 個 仔 , 佢 美 國 讀 完 書 返 來 」 的 時 候 , 幾 十 年 來 , 香 港 的 師 奶 觀 眾 都 沒 有 察 覺 其 中 的 文 化 錯 配 , 除 了 銀 幕 上 的 謝 賢 , 因 浸 了 一 層 鹹 水 , 風 度 好 似 泰 倫 鮑 華 加 東 尼 寇 蒂 斯 , 對 於 女 工 嘉 玲 , 確 實 增 添 了 無 窮 的 魅 力 。
正 如 董 建 華 先 生 當 特 首 , 七 年 回 歸 , 原 來 他 的 「 英 國 利 物 浦 大 學 畢 業 」 的 履 歷 是 完 全 多 餘 的 , 只 欠 沒 有 讀 通 《 紅 樓 夢 》 而 已 。 因 此 全 港 富 家 公 子 們 , 反 正 將 來 都 要 幫 爹 手 , 何 必 去 美 國 留 學 呢 ? 積 一 點 陰 德 , 把 學 額 留 給 沒 有 家 族 生 意 繼 承 的 人 。

what is the point of studying all this hard and learning all these living skills, when at the end of the day, u r still liv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your parents' shadows??

should really save these learning opportunities to those who will gain benefits from them.

>>April 23, 2006 at 4:45:28 PM GMT+8


2006 年 4 月 6 日 星期四 【晴】

點解用亞茂整餅來形容人地無個樣整個樣?

民國初年,廣州著名酒家蓮香樓有一師傅叫區茂,為了忠厚勤快。每到茶市將散,有不少茶客都會買些餅食(老婆餅、棗茸酥、皮蛋酥等)回家。阿茂就經常巡視,見到哪種餅好賣或售完,就馬上動手做,因而就有了這句稱讚阿茂的話。不料這話傳來傳去變成貶義。

>>April 6, 2006 at 2:57:40 PM GMT+8


2006 年 4 月 3 日 星期一 【晴】

this site is so pathetic, always wanting to delete ppl's accounts, why don't they just leave ppl alone to keep what they want about their past?

so tired today

>>April 3, 2006 at 3:27:12 PM GMT+8


2006 年 3 月 19 日 星期日 【晴】

長期強顏歡微笑有損健康
德國調查發現,由於工作要求不得不長時間微笑的人,可能患上沮喪和抑鬱症,特別是空中小姐、售貨員等。
德國研究員去年秋季向4000多名空中小姐和醫院護理員等進行問卷調查,表明若一個人老是抑制個人感受,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在考慮顧客需求大前提下,空中小姐、售貨員和傳呼機中心服務員等經常強迫自己作親切友好表情,時間長了可能會出現沮喪和抑鬱等症狀。
研究員讓一組大學生在假定的傳呼中心工作進行研究。當他們受一名女顧客辱罵,部分人獲允許以牙還牙,其他則須保持和顏悅色。結果反映還以顏色的大學生心跳加速時間很短,一直保持微笑的卻在事發後很長時間仍心跳速度過高。
調查總結每個人都需要調節和控制個人情緒,如果長期壓抑感受,可能會出現問題。所以專家建議職員在工作中需要有一個不與顧客接觸的空間,讓他們短暫盡情地釋放自己情緒。

>>March 19, 2006 at 4:15:40 PM GMT+8


2006 年 3 月 10 日 星期五 【晴】

阿聯酋公司同意移交美港口 (09:42)
2006年3月10日
在美國國會反對下,阿聯酋公司迪拜港口世界宣布,將會把美國6個港口經營權完全移交至美國機構。

迪拜港口世界發表聲明說,為了維繫阿聯酋與美國之間的穩固關係,迪拜港口世界決定將英國鐵行輪船公司的美國港口營運完全的移交給一個美國機構。但聲明沒有表明所謂移交是否涉及出售或其他詳細內容。

迪拜港口世界以68億美元收購英國鐵行輪船公司,獲得6個美國港口的經營權。

美國國會堅持必須由美國公司來經營美國的港口,他們需要更多時間研究迪拜港口公司的聲明內容,才能確定是否符合他們的要求。

How can freedom of world trade be promoted, when the hypocricy of the country of freedom is clearly epitomised in the insistance of the greedy MPs...the korean farmers definitely have a point in their demonstrations in HK...

>>March 10, 2006 at 3:22:32 PM GMT+8


2006 年 3 月 2 日 星期四 【晴】

New legionnaires' case confirmed
By Jordan Chong
A seventh person has been diagnosed with legionnaires' disease following an outbreak in Melbourne's northern suburbs which claimed the life of an elderly man.

The Department of Human Services confirmed the diagnosis this afternoon.

The man was admitted to the Northern Hospital late last week. The department was notified of his condition on Tuesday.

Interviews conducted by the department confirmed he was in the Preston area during the same period as another six people diagnosed with the disease.

The department said the man was in a satisfactory condition.

Authorities are continuing to hunt for the source of an outbreak but say it may be a week before it can be pinpointed.

A Department of Human Services (DHS) spokesman today said Preston, where the outbreak is centred, was safe.

"People shouldn't fear going about their normal business, shopping and going to work," he said.

"We'll have people in the field today looking for any decommissioned cooling towers in the area and checking that they are still decommissioned."

Legionnella, the bacteria that causes legionnaire's disease, which is a rare form of pneumonia, flourishes in poorly-maintained air-conditioning infrastructure.

Health department staff yesterday took samples from nine suspect cooling towers before they were disinfected.

No single building has been highlighted as the source although the suspect sites included the major Northland Shopping Centre, which last night released a statement saying the centre's cooling plant was clear of any sign of legionnaire's disease.

"Following a request from the DHS, Northland has provided its latest test results to DHS confirming that (the) cooling plant is free of the disease," Northland Shopping Centre retail manager said.

"These tests are very recent and have met with DHS approval."

There have been few shoppers Northland so far today and the manager of HMV, Nicki Watkins said the shopping centre was virtually deserted when she arrived for work this morning.

"We did all think that we were going to be quiet. Obviously with all the stuff on the news last night, it was going to keep people away," Ms Watkins said.

"I noticed this morning when I came in to get a coffee, there are usually a lot of people in the food court sitting around. There was absolutely no one there this morning apart from staff."

At least one food outlet agreed, describing business as very quiet.

"We're getting killed by the sales today. People are a little bit worried I'm sure," one store manager said.

"This is a seasonal business and this is a quiet time of the year for us, but we are down on our normal February figures."

Ron Dickins, 85, from Reservoir, in the city's north, died from the disease in the Austin Hospital late last week. Two women, aged 65 and 83, remain in the Austin Hospital. Three men aged 80, 61 and 43 were treated in hospitals and released.

Mr Dickins, a grandfather of six and great-grandfather of 10, had been living with his wife at a retirement home. He was described as fit and active before he fell ill.

Victoria's Chief Health Officer Dr Robert Hall said today the disinfecting carried out yesterday should curtail the outbreak, although the disease's 10-day incubation period meant some exposed people may yet fall ill.

"We haven't identified the source, but we are pretty confident that with the blanket treatment and disinfection that we are undertaking in that area we will have that controlled," he told ABC radio today.

"We will then have to wait for the lab, and wait and see what results they come up with."

with Craig Dixon and AAP

>>March 2, 2006 at 8:17:57 PM GMT+8


2006 年 2 月 24 日 星期五 【晴】

Chiu ng happy today….

Was the board writer today for PBL….and I hate it…somebody was always drilling into details of bullshit, it’s like drilling a hole deep enough to reach the other side of the Earth…having no idea of what they were talking about, and mumble of mumbles, as what many country pumpkins do, I did not hear a thing of what they said. Also since there’s always another person talks over someone who’s already speaking. pointless points one after another. Not being able to write down what has been said, I had to ask for their ‘re-summaries’ of what they said, thus delaying the class….

At the end of the class, while the tutor has told the others to condense what they said, she blamed me for not listening to what has been said….how am I supposed to hear 2-3 people talking at the same time, or immediately one after another, and write down everything they waffle in a mumbly manner??

I am still figuring out the depth of material required, but I would think using the textbooks and lecture notes are sufficient for these cases…I do not understand why we needed to ‘discuss’ for 10 mins the figures of people with UTI are women, that whether it’s 30% or 40%….totally a waste of time, and irrelevant to our exams or future medical practice. How is it necessary to drill into the finest detail via reading countless of journals/ doggey internet resources/doggey grad students’ ‘wisdom’? I do not believe it is something we do in the undergraduate level….basic principles and sufficient details (from lecture notes/other notes) are more important, as for me personally, I would not remember a thing the day later if I were to read several 10-page articles for just one PBL case. How is this reading relevant to our future practice? And the thing is, the tutor seems to encourage this ‘knowledge of bullshit’, telling me to write down cranberry juice helps with UTIs. She is not even a medical pracitioner, nor is she setting the exam. Merely a retired microbiologist, how does she know exactly what is needed for us as medical students?

She said she had a problem with last semester’s group. I can kinda see why…mechanism: tutor encourages the greety-neaty details plus only 1 or 2 people researching that much irrelevant stuff, leading to PBL discussion only dominated by a few people, leading to the ‘silence’ by the rest of the group, leading to the silent students seem not contributing much (though they really want to contribute, but just there’s always one of those dominated students speaking before them), leading to communication breakdown within the group, leading to herself being pissed off by the group. I hope it will not happen again this semester, though I may be one of the sufferers due to her incompetence as a PBL tutor.

Not many friends around, or are just too busy…nobody here to share with me this situation…nobody here to advise me possible solutions…

>>February 24, 2006 at 4:32:24 PM GMT+8


2006 年 2 月 14 日 星期二 【晴】

留 英 優 惠 套 餐

--------------------------------------------------------------------------------

英 國 育 展 覽 , 一 年 一 度 , 比 士 尼 園 還 要 擠 擁 。 這 也 難 怪 , 當 家 長 看 見 特 區 的 高 官 一 面 在 金 紫 荊 廣 場 仰 頭 對 五 星 旗 抹 熱 淚 、 一 面 低 頭 把 自 己 的 子 女 死 命 往 英 國 送 , 你 也 會 擔 心 , 萬 一 英 國 的 大 學 有 一 天 突 然 關 起 鐵 門 , 自 己 還 有 沒 有 足 夠 的 時 間 和 氣 力 把 孩 子 舉 起 來 , 在 一 片 喧 嘩 之 中 越 過 鐵 門 的 尖 枝 往 頭 推 。

不 過 不 要 擔 心 , 英 國 的 大 學 都 知 道 香 港 人 , 無 論 土 共 還 是 假 洋 鬼 子 , 對 前 宗 主 國 的 無 限 眷 戀 , 大 門 不 但 不 會 關 上 , 而 且 還 越 開 越 寬 大 的 。 《 蘋 果 》 報 道 了 一 個 大 喜 訊 : 今 年 多 家 英 國 大 學 , 為 了 酬 謝 香 港 人 對 英 女 皇 的 熱 愛 , 決 定 推 出 學 費 減 免 大 優 惠 了 , 凡 報 讀 碩 士 學 位 者 , 減 價 一 千 鎊 , 詳 情 請 閱 昨 日 本 報 A 十 四 版 。
只 提 供 學 費 優 惠 是 不 夠 的 , 英 國 人 到 底 不 太 了 解 香 港 , 應 該 推 出 「 英 國 留 學 優 惠 套 餐 」 , 為 了 隆 重 慶 祝 英 國 由 日 本 軍 政 府 接 收 香 港 , 香 港 重 光 六 十 一 周 年 , 凡 於 今 年 報 讀 英 國 大 學 者 , 均 可 享 受 以 下 優 惠 :
一 、 為 方 便 港 生 放 假 回 香 港 唱 K 逛 街 , 除 贈 送 單 程 商 務 位 往 倫 敦 機 票 一 張 , 還 附 送 來 回 倫 敦 香 港 商 務 位 機 票 三 張 , 供 聖 誕 、 復 活 節 、 暑 假 使 用 。
二 、 經 消 費 者 民 意 調 查 , 九 成 香 港 留 學 生 認 為 英 國 讀 書 「 好 悶 」 , 網 絡 訂 閱 中 文 讀 物 年 費 不 菲 , 手 續 麻 煩 , 凡 今 年 報 讀 英 國 大 學 者 , 由 英 國 文 化 協 會 贈 送 訂 閱 《 壹 本 便 利 》 、 《 忽 然 一 周 》 及 《 明 報 周 刊 》 一 年 , 準 時 航 空 寄 遞 大 學 宿 舍 。
三 、 經 民 意 調 查 , 留 學 英 國 的 七 成 半 學 生 表 示 「 食 唔 慣 鬼 佬 」 , 為 表 體 恤 學 生 感 受 , 尊 重 中 國 飲 食 文 化 , 凡 於 今 年 報 讀 英 國 大 學 者 , 如 在 三 天 內 交 足 三 年 學 費 ( 碌 卡 繳 付 亦 可 ) , 即 由 英 國 文 化 協 會 贈 送 由 學 生 就 讀 大 學 之 城 市 往 來 倫 敦 火 車 票 一 張 , 附 加 由 倫 敦 火 車 站 轉 往 唐 人 街 之 的 士 來 回 車 費 津 貼 , 以 及 抵 達 唐 人 街 後 前 往 指 定 唐 人 酒 家 旺 記 、 嘉 麗 華 或 利 口 福 進 食 叉 鴨 飯 一 碟 、 雲 吞 一 碗 之 唐 餐 券 一 套 。 唯 此 一 優 惠 , 因 統 籌 繁 複 , 名 額 有 限 , 只 送 與 前 五 十 名 成 功 申 請 者 , 敬 請 家 長 學 生 自 重 , 保 持 良 好 秩 序 , 免 致 與 展 場 保 安 人 員 發 生 不 愉 快 事 件 。
此 外 , 英 國 文 化 協 會 受 英 國 育 部 所 託 , 鄭 重 聲 明 : 從 未 委 託 《 蘋 果 日 報 》 專 欄 作 家 陶 傑 、 鄧 永 鏘 、 古 德 明 三 位 人 士 為 留 學 英 國 問 價 繳 費 代 理 商 , 剪 下 該 三 位 名 家 之 文 字 剪 報 , 係 不 會 — — 再 說 一 次 : 不 會 — — 獲 得 九 五 折 學 費 優 惠 , 請 勿 聽 信 坊 間 謠 言 。

>>February 14, 2006 at 3:15:46 PM GMT+8


2006 年 2 月 14 日 星期二 【晴】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一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節日----元宵節。在古代元宵燈節時人流如潮,節日活動豐富多姿,所以元宵節很自然就成了古時情人相會之日,如歐陽修亦有詩云:"去年元宵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因此,元宵節亦稱為"中國情人節"。

根據習俗,那天人人都會吃湯圓、猜燈迷、賞彩燈和舞獅等來應節。

大家有沒有留意中秋節和元宵節時,月亮是什麼形狀呢?
答:圓形

所以月圓也代表「人月兩團圓」的意思

情人節由來

每年2月14日,是西方傳統的聖瓦倫丁節(Valentine's Day),又稱“情人節”。

西元三世紀時,古羅馬有一位暴君叫克勞多斯(Claudius)。離暴君的宮殿不遠,有一座非常漂亮的神廟。修士瓦倫丁(Valentine) 就住在這裏。羅馬人非常崇敬他,男女老幼,不論貧富貴賤,總會群集在他的周圍,在祭壇的熊熊聖火前,聆聽瓦倫丁的祈禱。

古羅馬的戰事一直連綿不斷,暴君克勞多斯徵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戰場,人們怨聲載道。男人們不願意離開家庭,小夥子們不忍與情人分開。克勞多斯暴跳如雷,他傳令人們不許舉行婚禮,甚至連所有已訂了婚的也馬上要解除婚約。許多年輕人就這樣告別愛人,悲憤地走向戰場。年輕的姑娘們也由於失去愛侶,抑鬱神傷。

瓦倫丁對暴君的虐行感到非常難過。當一對情侶來到神廟請求他的幫助時,瓦倫丁在神聖的祭壇前為它們悄悄地舉行了婚禮。人們一傳十,十傳百,很多人來到這裏,在瓦淪丁的幫助下結成伴侶。


一對情侶在巴黎一個公園裏的情侶墻前合影。這座用藍色瓷磚鑲嵌而成的墻上,用全世界的不同文字寫滿了311個意為“我愛你”的句子。

消息終於傳進了宮殿,傳到了暴君的耳裏。克勞多斯又一次暴跳如雷,他命令士兵們衝進神廟,將瓦倫丁從一對正在舉行婚禮的新人身旁拖走,投入地牢。人們苦苦哀求暴君的劾免,但都徒勞而返。瓦倫丁終於在地牢裏受盡折磨而死。悲傷的朋友們將他安葬於聖普拉(St. Praxedes)教堂。那一天是2月14日,那一年是西元270年。

另外還有一個版本。傳說中瓦倫丁是最早的基督徒之一,那個時代做一名基督徒意味著危險和死亡。為掩護其他殉教者,瓦倫丁被抓住,投入了監牢。在那裏他治愈了典獄長女兒失明的雙眼。當暴君聽到著一奇跡時,他感到非常害怕,於是將瓦倫丁斬首示眾。據傳說,在行刑的那一天早晨,瓦倫丁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一封情意綿綿的告別信,落款是: From your Valentine (寄自你的瓦倫丁)。

歷史學家們更願意刨根揪底,他們關於情人節的演繹似乎令人信服。其實遠遠早於西元270年,當羅馬城剛剛奠基時,周圍還是一片荒野,成群的狼四處遊蕩。在羅馬人崇拜的眾神中,畜牧神盧波庫斯(Lupercus)掌管著對牧羊人和羊群的保護。每年二月中,羅馬人會舉行盛大的典禮來慶祝牧神節。那時的日曆與現在相比,要稍微晚一些,所以牧神節實際上是對即將來臨的春天的慶祝。

也有人說這個節日是慶祝法烏努斯神(Faunus),它類似於古希臘人身羊足,頭上有角的潘神(Pan),主管畜牧和農業。牧神節的起源實在是過於久遠了,連西元前一世紀的學者們都無法確認。但是這一節日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例如史料記載,安東尼(Mark Antony)就是在西元前44年的牧神節上將王冠授與凱撒(Julius Caesar)的。

每年的二月十五日,修士們會聚集在羅馬城中巴倫丁(Palantine)山上的一個洞穴旁,據說在這裏,古羅馬城的奠基者(Romilus and Remus)被一隻母狼扶育長大。在節日的各項慶典中,有一項是年輕的貴族們,手持羊皮鞭,在街道上奔跑。年輕婦女們會聚集在街道兩旁,祈望羊皮鞭抽打到她們頭上。人們相信這樣會使她們更容易生兒育女。在拉丁語中,羊皮鞭被叫做februa,鞭打叫做fabruatio,實際上都含有'純潔'的意思。二月的名字(February)就是由此而來。

隨著羅馬勢力在歐洲的擴張,牧神節的習俗被帶到了現在的法國和英國等地。人們最樂此不疲的一項節日活動類似於摸彩。年輕女子們的名字被放置於盒子內,然後年輕男子上前抽取。抽中的一對男女成為情人,時間是一年或更長。

基督教的興起使人們紀念眾神的習俗逐漸淡漠。教士們不希望人們放棄節日的歡樂,於是將牧神節(Lupercalia)改成瓦倫丁節(Valentine's Day),並移至二月十四日。這樣,關於瓦倫丁修士的傳說和古老的節日就被自然地結合在一起。這一節日在中世紀的英國最為流行。未婚男女的名字被抽出後,他們會互相交換禮物,女子在這一年內成為男子的Valentine。 在男子的衣袖上會繡上女子的名字,照顧和保護該女子於是成為該男子的神聖職責。

有史可查的現代意義上的瓦倫丁情人是在十五世紀早期。法國年輕的奧爾良大公(Duke of Orleans)在阿根科特(Agincourt)戰役中被英軍俘虜,然後被關在倫敦塔中很多年。他寫給妻子很多首情詩,大約60首保存至今。用鮮花做瓦倫丁節的信物在大約兩百年後出現。法王亨利四世(Henry IV)的一個女兒在瓦倫丁節舉行了一個盛大的晚會。所有女士從選中她做Valentine的男士那裏獲得一束鮮花。

就這樣,延續著古老的義大利,法國和英國習俗,我們得以在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向自己的朋友傳遞愛的資訊。鮮花,心形糖果,用花邊和摺穗掩蓋了送物人名字的信物,不僅僅是代表著一份份真摯的愛,更是對敢於反抗暴政的瓦倫丁修士的最好緬懷。

中國的情人節——七夕節
在我國,農曆七月初七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P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嫺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七夕的由來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裏,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牛郎織女的傳說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裏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幹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鬚髮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裏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餵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喂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遊戲,在河裏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湧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曆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Happy V Day to u all!

>>February 14, 2006 at 2:24:54 PM GMT+8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

 


校訓一百條

1.   每 天 要 高 聲 朗 讀 100 條 校 訓 一 遍 。

2.   哎 o 也 !

3.   不 准 交 學 費 時 「 o 雪 o 雪 」 聲 。

4.   不 得 用 雞 翼 尖 頂 別 人 個 雞 心 。

5.   不 得 食 餅 餅 食 到 滿 口 滿 牙 餅 餅 渣 時 張 開 咀 巴 驚 嚇 老 師 個 心 。

6.   不 得 咬 別 人 個 頭 。

7.   不 得 不 交 學 費 。

8.   不 要 這 樣 好 不 好 。

9.   o 拿 , 真 的 不 要 這 樣 。

10.   我 愛 您 。

11.   唱 歌 不 得 震 喉 震 得 不 緊 要 。

12.   不 准 小 便 不 準 , 小 小 不 準 也 不 准 。

13.   小 過 三 次 便 算 大 過 一 次 , 大 過 三 次 便 要 停 學 。

14.   小 便 三 次 便 算 大 過 一 次 , 大 過 三 次 便 要 停 學 。

15.   大 便 過 大 算 三 次 , 一 次 過 小 三 次 便 要 學 停 過 。

16.   不 得 小 小 不 滿 意 便 考 慮 轉 校 , 對 面 街 的 幼 稚 園 其 實 仲 渣 就 真 。

17.   不 准 吃 了 一 舊 又 一 舊 。

18.   不 准 說 話 一 舊 舊 。

19.   不 准 一 腳 踏 到 隻 蟑 螂 變 屎 餅 後 還 要 老 師 看 看 , 驚 嚇 老 師 個 心 。

20.   交 學 費 。

21.   不 准 拉 拉 扯 扯 。

22.   不 准 「 o 痾 」 「 o 痾 」 聲 高 叫 。 「 o 丫 」 「 o 丫 」 聲 、 「 咩 」 「 咩 」 聲 、 「 哎 」 「 哎 」 聲 等 則 有 時 准 , 有 時 不 准 , 要 聽 過 至 知 。 但 「 o 痾 」 「 o 痾 」 聲 就 一 定 不 准 。

23.   說 話 結 尾 不 得 加 個 「 囉 」 字 , 這 樣 不 太 好 囉 。

24.   發 問 前 要 舉 手 。

25.   發 問 後 要 放 低 手 。

26.   發 問 前 和 發 問 後 之 間 , 把 手 扣 在 手 骹 上 。

27.   不 得 問 老 師 或 校 長 : 「 咩 o 者 ? 」

28.   唱 遊 時 不 得 用 兩 隻 食 指 篤 面 面 懶 可 愛 , 驚 嚇 老 師 個 心 。

29.   交 學 費 囉 。

30.   不 要 吃 別 人 個 包 。

31.   不 得 遲 交 學 費 足 足 一 個 星 期 都 有 , 驚 嚇 校 長 個 心 。

32.   要 大 個 仔 大 個 女 , 不 要 把 「 車 」 叫 作 「 車 車 」 , 不 要 把 「 波 」 叫 作 「 波 波 」 , 不 要 把 「 頭 」 叫 作 「 頭 頭 」 。

33.   不 要 當 我 「 Lulu」 。

34.   上 課 記 緊 要 帶 自 己 個 頭 頭 。

35.   不 在 乎 天 長 地 久 。

36.   不 准 留 鬚 ( 貓 科 類 學 生 除 外 ) 。

37.   長 大 後 不 要 怨 我 們 。 ( 要 怨 就 怨 你 自 己 )

38.   不 要 吃 九 製 陳 皮 。 那 是 老 師 的 。

39.   不 得 明 明 收 了 聲 , 又 喊 , 驚 嚇 老 師 個 心 。

40.   不 准 乘 坐 名 貴 房 車 上 學 , 驚 嚇 校 長 個 心 。

41.   不 得 不 這 樣 。

42.   久 不 久 就 想 起 你 。

43.   不 得 痴 心 枉 種 。

44.   不 可 吃 得 太 飽 打 屎 噎 , 驚 嚇 同 學 。

45.   不 如 算 數 。

46.   不 可 吃 吃 o 下 卡 樂 B 薯 片 問 人 幾 點 。(或請人食凍柑)

47.   交 學 費 。

48.   不 准 上 課 打 瞌 睡 噶 噶 聲 流 口 水 打 擊 老 師 個 心 。

49.   上 課 全 班 一 起 叫 「 老 師 早 晨 ! 」 「 校 長 早 晨 ! 」 時 不 得 把 音 調 故 意 拉 長 說 成 「 老 ─ ─ 師 ─ ─ 早 ─ ─ 晨 ! 」 「 校 ─ ─ 長 ─ ─ 早 ─ ─ 晨 ! 」 , 延 誤 學 業 。

50.   放 學 全 班 一 起 叫 「 老 師 再 見 ! 」 「 校 長 再 見 ! 」 時 不 得 把 音 調 故 意 拉 長 說 成 「 老 ─ ─ 師 ─ ─ 再 ─ ─ 見 ! 」 「 校 ─ ─ 長 ─ ─ 再 ─ ─ 見 ! 」 , 延 誤 收 工 。

51.   不 要 一 味 話 得 得 得 。 ( 要 真 係 得 至 好 。 )

52.   要 因 應 環 境 , 不 得 隨 便 賴 尿 。

53.   不 准 不 孝 。

54.   要 孝 。

55.   上 廁 要 排 隊 ( 位 置 不 得 轉 讓 或 以 有 限 公 司 方 式 更 換 董 事 ) 。

56.   不 得 這 樣 傻 皮 。

57.   交 學 費 。 ( 支 票 抬 頭 請 寫 「 德 和 燒 味 」 )

58.   不 可 在 上 課 時 吃 杯 麵 吃 到 「 o 雪 」 「 o 雪 」 聲 。

59.   不 可 移 民 , 驚 嚇 校 長 個 心 。

60.   不 過 不 失 咁 啦 。

61.   不 要 吃 特 點 。 不 抵 。

62.   不 嬲 到 冇 折 。

63.   不 經 不 覺 又 幾 年 。

64.   久 不 久 又 想 起 你 。

65.   不 要 發 耳 贈 。

66.   不 要 撩 人 o 地 。

67.   不 要 眼 大 睇 過 籠 。

68.   不 要 朦 眼 。

69.   不 要 對 月 亮 起 誓 。 ─ ─ 莎 士 比 亞

70.   交 學 費 。

71.   不 得 貪 口 爽 。

72.   吧 啦 啦 啦 啦 吧 。

73.   吧 啦 啦 啦 啦 吧 啦 啦 啦 。

74.   吧 吧 啦 啦 吧 吧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吧 吧 吧 吧 啦 啦 吧 吧 啦 啦 啦 啦 吧 吧 吧 吧 啦 啦 啦 啦 啦 Boo Boo Bon Bon。

75.   不 得 批 評 別 人 有 少 少 黐 線 。

76.   你 先 至 有 少 少 黐 線 就 真 。

77.   吧 啦 吧 啦 啦 啦 啦 啦 吧 。

78.   交 學 費 。 ( 本 票 或 現 金 )

79.   不 得 咬 老 師 個 菠 蘿 油 。

80.   不 得 都 要 得 。

81.   好 o 野 還 有 二 十 句 校 訓 便 作 完 。 ( 密 切 留 意 最 精 采 的 校 訓 第 93 條 。 )

82.   不 得 忘 記 本 校 校 訓 。 ( 尤 其 最 重 要 的 93 條 。 )

83.   不 要 兩 頭 望 。

84.   交 學 費 。

85.   你 的 名 字 , 我 的 訓 示 。 ( 尤 其 第 93 條 。 )

86.   要 記 起 我 。

87.   Love You Forever! ( 留 意 第 93 條 。 )

88.   交 學 費 。 ( 都 係 最 好 現 金 o 丫 唔 該 。 )

89.   「 畢 」 多 碗 飯 畀 我 o 丫 唔 該 。

90.   不 得 咬 本 校 校 訓 。 ( 尤 其 第 93 條 。 )

91.   不 得 用 腳 腳 踢 別 人 的 暈 精 。

92.   哎 o 也 !

93.   不 准 偷 看 。 ( 原 「 校 訓 93 」 已 遷 往 「 校 訓 98 」 。 不 准 再 偷 看 , 否 則 用 腳 腳 踢 你 的 暈 精 。 )

94.   不 要 令 別 人 失 望 。 ( 密 切 留 意 校 訓 98! )

95.   臨 睡 前 要 吃 一 碗 粗 麵 。

96.   吃 完 粗 麵 要 踢 腿 。

97.   要 一 邊 踢 腿 一 邊 高 聲 朗 讀 校 訓 。 ( 其 中 當 然 包 括 最 重 要 的 第 98 條 。 沒 有 第 98 條 , 就 沒 有 本 校 , 就 沒 有 校 長 , 就 沒 有 老 師 , 就 沒 有 你 。 畢 生 也 要 緊 記 本 校 校 訓 第 98 條 ! )

98.   冇 校 訓 九 十 八 , 就 冇 本 校 , 就 冇 本 校 長 , 冇 老 師 , 亦 唔 會 有 各 同 學 - - 記 住 , 畢 生 都 要 緊 緊 記 住 : 「 忘 記 荔 芋 火 鴨 扎 , 也 不 可 忘 記 校 訓 九 十 八 ! 」

99.   吧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Boo Boo Bon Bon Bon!

100.   交 學 費 。

from 春 田 花 花 幼 稚 園

廣告

讀者留言

路人留言   |

喂!好耐無contact啦~
>>April 11, 2006 at 10:49:19 AM GMT+8

只要有毅力 + 找緊機會, 看似
>>September 9, 2005 at 6:55:09 PM GMT+8

should be very b
>>August 13, 2005 at 7:41:52 AM GMT+8

what do u think
>>June 4, 2005 at 9:43:47 PM GMT+8

Did you type all
>>May 10, 2005 at 10:16:03 PM GMT+8

Still remember t
>>January 5, 2005 at 3:07:22 PM GMT+8

我都想出多幾次街一齊玩呀...
>>December 18, 2004 at 8:31:43 PM GMT+8

ur diary takes m
>>September 26, 2004 at 12:57:36 PM GMT+8

荷蘭青口煲 mus...sel
>>August 7, 2004 at 1:22:04 PM GMT+8

i like your diar
>>July 22, 2004 at 10:54:48 PM GMT+8

哈哈...你個澳門trip都真係
>>July 22, 2004 at 8:21:55 PM GMT+8

A little bit con
>>July 21, 2004 at 3:54:38 PM GMT+8

Enjoy reading yo
>>July 20, 2004 at 11:43:09 PM GMT+8

假 如 每 個 人 都 理 性
>>July 20, 2004 at 4:25:07 PM GMT+8

好似落狗 shXt 咁 (sho
>>July 20, 2004 at 4:05:00 PM GMT+8

xxx is too much
>>July 5, 2004 at 6:55:48 PM GMT+8

Haven't posted a
>>July 5, 2004 at 5:09:29 PM GMT+8

美 醜 成 一 對 <br>i
>>July 3, 2004 at 10:25:34 PM GMT+8

Today seems not
>>July 3, 2004 at 12:35:25 PM GMT+8

hey, find one da
>>July 2, 2004 at 1:41:46 AM GMT+8

Once upon a time
>>June 30, 2004 at 12:01:28 PM GMT+8

From your 28/6 d
>>June 30, 2004 at 11:37:55 AM GMT+8

However, definit
>>June 21, 2004 at 6:19:27 PM GMT+8

Besides US baby
>>June 21, 2004 at 5:40:46 PM GMT+8

BBQ super hot "冇
>>June 21, 2004 at 12:40:23 AM GMT+8

I think the majo
>>June 17, 2004 at 6:15:02 PM GMT+8

o-11 was ok la a
>>June 13, 2004 at 9:19:25 PM GMT+8

你個consultion好有人情
>>June 11, 2004 at 1:28:55 AM GMT+8

maybe u stay in
>>June 10, 2004 at 6:38:15 PM GMT+8

Do you still rem
>>June 9, 2004 at 10:30:57 PM GMT+8

自 然 、 自 信 、 簡 潔
>>June 9, 2004 at 10:20:56 PM GMT+8

The day is almos
>>June 8, 2004 at 3:54:24 PM GMT+8

hey, my 1st sem
>>June 1, 2004 at 6:11:00 PM GMT+8

&#23398;校&#22021
>>May 28, 2004 at 5:53:42 PM GMT+8

Your comment of
>>May 27, 2004 at 4:14:43 PM GMT+8

三三不盡,六六無窮,九九八十一~
>>May 19, 2004 at 10:00:37 PM GMT+8

New living looks
>>May 7, 2004 at 10:49:12 PM GMT+8

睇黎你既medi生活都幾多姿多采
>>May 7, 2004 at 5:58:40 PM GMT+8

wah so nice... i
>>April 30, 2004 at 1:53:05 PM GMT+8

Wow ... long tim
>>April 30, 2004 at 10:57:08 AM GMT+8

喂好波喎~~ <br>你個ana
>>April 26, 2004 at 9:06:07 PM GMT+8

i'm looking forw
>>April 25, 2004 at 12:41:35 AM GMT+8

Diary owner vani
>>April 17, 2004 at 3:10:16 PM GMT+8

嘻‥ <br>好耐冇黎啦‥ <b
>>April 15, 2004 at 8:56:33 PM GMT+8

wei wei, how oft
>>April 6, 2004 at 5:23:14 PM GMT+8

咁正?咁你同bernard有乜野
>>April 5, 2004 at 1:14:13 AM GMT+8

唔知我係味你響墨記里邊認識,第一
>>April 2, 2004 at 8:45:30 PM GMT+8

Work hard and fi
>>March 25, 2004 at 9:46:12 AM GMT+8

概然mc咁難做...咁咪用中華牌
>>March 24, 2004 at 10:50:19 PM GMT+8

hmm....ur old ic
>>March 14, 2004 at 11:48:23 AM GMT+8

人氣: 16360

Design & Scripting by ShowHapp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