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日記       申請日記       用戶列表
Powered By : Showhappy.net

日記

日記主簡介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

2010 年 12 月 23 日 星期四 【晴】

2010 年的 12月... 變化的12月...
因著外婆的癌病... 全家人的生活都翻天覆地的大改變... 老媽亦已搬到外公身邊十多天了...
BARNIE 的腳患令我們擔心不已... 看醫生, 吃濕糧, 餵藥... 幸好湊效了...
妹子的才幹為她同時帶來兩份新工作... 1月中便正式上任了...

從來都害怕改變的安娜... 偏偏也在這天作了最自私的決定... 把工作都置之不理...
躺在手術床上的一刻... 一邊問自己 "為什麼"... 有必要在這日子添煩添亂嗎...

如果可以重新選擇... 安娜會決定維持原來的平凡... 現在... 就順應天命吧...

未來的半年... 可預知會發生的事情很多... 安娜要學習作決定前先停下來好好思考... 不要再任性了...

>>December 23, 2010 at 10:47:59 AM GMT+8


2010 年 11 月 17 日 星期三 【晴】

工作的壓力實在叫人喘不過氣來... 離開的信念堅定得很... 只是...
原本想做的... 看來也做不了... 未來的路... 到底要向哪個方向走呢...

這一刻... 該著緊明天的行政人員觀課才對吧...

>>November 17, 2010 at 10:39:41 PM GMT+8


2010 年 10 月 24 日 星期日 【晴】

「為何凝視動物?」
約翰‧柏格John Berger 著,劉惠媛譯 (2002):《影像的閱讀》,遠流出版,台北

自十九世紀開始,在西歐和南美各地,我們可以看見一種新的變化,這種變化的過程由二十世紀的資本主義完成大業,它將自古以來維繫人類和動物間的各種傳統給推翻了。在這之前,動物是人類生活環境中的第一要角,這種說法或許太過籠統了,但是,在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裏,動物與人是並存的。這種中心當然是屬於經濟和生產方面的。然而不論生產方法和社會結構是如何的轉變,人類在食物、工作、交通和衣著上皆仰賴著動物。

有關人類把動物當作肉、毛皮或角的供應者的觀點,只是反映了十九世紀人們的普通想像,用來追溯人類與動物上千年前的關係。事實上,起初動物在人類的想像中所擔任的是「使者」的角色與代表著神的承諾。譬如,人之飼養牛,並非單純只為牠的奶與肉。牛還具有神奇的象徵作用:有時是帶有神諭的、有時具有祭祀上的意義。至於某一個品種之所以被決定為富有神奇性、可馴養且可食用的功能,最先是取決於人類的習慣,地理上的相近之處與這動物所散發出來的「魅力」。


好白牛是我的母親,
是我們形同姊妹的族人,
奈亞里奧‧布爾(Nyariau Bul)的子民,
我的朋友,有著長角的大牛,
曾在牛羣中嗚叫的朋友,
是布爾‧馬樓亞(Bul Maloa)兒子的牛。
--摘錄自伊凡‧普利查(Evans Pritchard)。《努爾人:有關尼洛特民族的生活方式和
政治體制的文字敍述》

動物與生俱來是有感覺的,是會死亡的。在這些方面,牠們和人一樣。然而除了牠們體內的部分生理結構與人類相似外,牠們的外表特徵、習性、壽命及力氣皆和人類不同。所以,人與動物同中有異,既相似又不同。


我們知道動物們在做什麼,也知道海狸、熊和魚類以及其他生物需要什麼,因為一旦
人類和牠們結合,他們就可從他們動物伴侶那邊得到這些訊息。
--李維‧史陀(Levi Strauss)在他所著的《野性的思維》中所引用的夏威夷印第安人
的話語。

動物在看人時,眼神是既專注又警戒的。同樣的,動物在看其他種類的動物時,當然也可有此種眼神。所以,並非在看人時才有這種眼神。但是唯有人類才能在動物眼神中體會到這種熟悉感,其他的動物會被這樣的眼神所震懾,而人類則是在觀看動物時,體認到了自身的存在。

動物透過一道難以理解的深淵來仔細地觀察人類。這就是人類使動物驚訝的原因。同樣地,動物即使在被人類馴養之後,仍舊保有使人類驚訝的本能。換句話說,人類也是透過一道相似却不盡相同,難以理解的深淵來看待事物。也就是通常人類觀看時的態度,都是透過無知和恐懼來看待事物。因此,當他被動物注視時,動物眼中的他就如他眼中所看見的周遭環境。他對這一點的體會,就是何以他會覺得動物的眼神看起來熟悉親切的原因。然而,動物和人是有別的,動物不能和人混在一起。因此,一種可和人的力量相提並論却又不相關的力量非動物莫屬。不像岩洞、高山或海洋所擁有的秘密,動物的秘密是專向人類訴說的。

若是將動物的眼神和另一人的眼神相比較,其間的關係就變得更加清楚,兩道「人」之間的深淵基本上是可以用語言來溝通。即使這兩人之間存有敵意而且互不交談(即使這兩人的母語不同),語言的存在就算不能使他們互相了解,却至少可使他們其中一人的意思能得到對方的確認。語言可使人與人之間互相認知,正如他們自我認知一般。(在語言可能造成的確認裏,人類的無知與恐懼,也可以因語言而被確認。就動物而言,恐懼是一種對信號的反響,但對於人,恐懼則是無時不在的。)

沒有任何動物能確認人類的意思—不論是正面的或反面的。長久以來,動物可能被殺、被吃,使牠的能量被附加到獵人身上。動物也可能被馴服,以便能替農夫工作。然而,由於動物一直和人類之間缺乏共通的語言,以至於牠們的沉默注定了牠和人類之間永遠保持著距離,保持著差異,保持著排斥。

然而,正因為有這種差異性,動物的生命不會與人互相混淆而被視為和人類生命平行。因此只有在死亡狀態下,這兩條平行線在死後才互相交疊,或者再因互相交疊而再度平行:這就是「靈魂轉世」這種普及的信仰之由來。

由於他們之間的平行生命,動物能提供給人們一種不同於其他人類同伴之間所能提供的「互相為伴」的感情(companionship)。這種陪伴之所以不同,是因為這是針對人類—在此被視為另一種動物時—所產生的同病相憐的感情。

這樣一種無言的相伴是如此之自然和諧,以致於我們可以領悟到:那是由於人類自己缺乏和動物溝通能力之故—因此也產生了一些天賦異稟者的故事與傳說,例如精通動物語言的奧菲斯(Orpheus)。

到底動物和人類相似和相異的奧祕在哪裏?那種人類在動物的眼神中看到的似曾相識的感覺是什麼呢?就某方面而言,研究從自然到文明的發展過程的人類學,或許可以提供我們答案。但是有另一個較廣為人知的答案,那就是,所有的奧祕來自於:動物乃是介於人類和人類起源之間的一個仲介(intercession)。達爾文所發表的進化論,雖然深深地烙在歐洲十九世紀的歷史上,却只是一種和人類一樣老舊的傳統而已。而動物所扮演的介於人類和人的起源之間的角色,實在是因為牠們既像又不像人類之故。

動物來自於視域的另端。牠們屬於那裏也屬於這裏。同樣地,牠們同時會滅亡,却又是永生的。動物的血和人的血一樣在流著,可是牠們的品種却是不死的。好像一隻獅子變成(永恆的)「獅子」,一條牛變成(永恆的)「牛」。這種存在的雙重性首先反映在我們對待動物的態度上,牠們同時被臣服却又被崇拜,被豢養却又被用來獻祭。

在今天,這種雙重性格仍殘留在那些緊緊地和動物一同生活並依賴著牠們的人們之間。一個農夫可以喜歡他的豬又可以將牠醃成鹹肉。值得一提而且令「城市人」不解的是:上面那個句子是以「又…」而非以「但是…」來連接。

屬於這兩種相似/相異的生命內的平行性,使得動物能引發某些最初的問題並且提供解答。繪畫史上的最初題材便是動物。動物的血也極可能是最原始的顏料。在這之前,我們可以有某種程度的理由假設:動物提供了最初的暗喻法。盧梭(Jean jacqucs Rousseau)在他的《語言來源論》中,認為語言本身即來自暗喻法:「就像情感是引發人類說話的第一動機,人類最初說出來的就是比喻(暗喻法)。最先產生的是圖像性的語言,確當的意義則是後來才找出來的。」

若說動物是最原始的暗喻,那就是因為人和動物之間的基本關係是暗喻性的。在這種關係的範圍內,這兩個專有名詞—人與動物—所共有的却也顯示出他們之間所沒有共有的地方。反之亦然。

李維.史陀在論圖騰崇拜的書裏,批評盧梭的論點如下:「正因為人類最初覺察自己與所有其他像他者都是一樣的(正如盧梭明白所說的,其中一定要包括動物),如此一來他獲得了分辨的能力,正如他能在分別出他們的同時,也分辨出自己與同類之間的不同—亦即,利用物種多樣化的觀念來支持社會的區別分類。」

要接受盧梭對語言起源的解釋,我們當然得提出某些疑問(語言發展所需要的最小社會結構是什麼?)。然而,在起源的探究上,沒有人能真正尋到滿意的答案。在這探索中,由於動物對我們來說仍舊曖昧不清,牠們所處的仲介地位就變得不起眼。

所有的起源論用意只是要更清楚地界定進化的過程。那些不同意盧梭說法的人所不同意的是他的觀點,而非歷史的事實。由於經驗已幾乎失傳,我們所試著要解釋的是,動物的符號能為人類世界的經驗提供什麼簡明的圖表。

在黃道十二宮中,就有八宮是動物。希臘人是以動物來代表一天中的十二個小時(第一隻是貓,最後一隻是鱷魚)。印度人假想地球是承載於一隻象的背上,而象又站在陸龜背上。蘇丹的努爾人(見羅伊.威利斯(Roy Wills)所著的《人與獸》)則認為,「所有的生命,包括人在內,最初是融洽地生活在一起。但當狐狸說服貓鼬往大象臉上甩了一根棒子之後,糾紛就開始了。這些動物間後來吵了架,並分居了;各走各的路,各過各的日子,和現在一樣,而且互相殘殺。胃原先在灌木叢裏過活,後來進入人體內,以致於它現在無時無刻不餓。而性器官們被分開,分別附著在男人和女人身上,使得它們經常互相吸引。大象指導人類如何踩碎粟子,以致於現在牠只能不斷地靠做粗活裏腹。老鼠教男人生子,女人懷孕。而狗則為人類帶來火。」

這一類的例子不勝枚舉。無論何處,動物提供我們以解釋,或者更確切地說,借牠們的名字或性格來讓我們形容某些特質,而這種物質和其他特質一樣,基本上都是奧秘難解。

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人類具有以符號來思考的能力,這種能力和語言進化是不可分的,因為在語言的發展過程中,字眼不只是單純的信號,而是字眼以外其他東西的符指(signifiers) 。然而,最先的符號却是動物,人與動物之間的差異也就起源於兩者和符號之間的關係。

《伊里亞德》(Iliad)是我們所能找到的最早的文獻故事,根據其中所使用的暗喻手法,可以反映出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詩人荷馬(Homer)描述戰場上一名士兵之死,與稍後一匹馬之死,這兩種死亡在荷馬眼中是同樣的透明,並沒有不同的折射。

「這時,艾德門鈕(Idomeneus)以那無情的青銅刺擊耶瑞摩斯(Erymas)的嘴部。這矛的金屬尖端直直地刺穿了他腦殼的下方,就在腦下並且擊碎了白骨。他的牙齒全部掉落;兩集眼睛全是血;血自他的鼻孔與張開的口中迸出。接著,「死亡」的黑雲降在他身上。」--這是描寫「人的死亡」經過。

翻過三頁,描述的是一匹馬之死:「夏普頓(Sarpedon)二度擲出他那支閃亮的矛,去攻擊佩裘克羅斯(Patroclus),却刺中後者馬匹的右肩。這馬在「死亡」的劇痛中哀嚎,接著倒在灰塵中,大喘了一口就氣絕了。」--這是「動物之死」。

在《伊里亞德》的第十七部曲當中,開場時有一幕描寫梅尼樓斯(Menelaus)站在佩裘克羅斯的屍體前,以阻止特洛伊人對它的掠奪。在這裏,文學家借助動物來作暗喻,諷刺地或佩服地表達出各種誇大的戲劇性效果。若無借助動物來作比喻,在這個時刻裏的感受是筆墨難以形容。「梅尼樓斯跨立在他屍體上方,正如一隻易怒的母牛跨在牠剛出生的小牛上方一般。」

在一個特洛伊人威脅他,但諷刺的是,梅尼樓斯向宙斯(Zeus)大喊:「你曾見識過這種驕蠻嗎?眾人皆知豹與獅的勇猛,以及兇殘如野豬的勇氣—是所有野獸中最具靈性、最特立獨行的,但牠們和潘陶斯(Panthous)的兒子們比起來,根本不算什麼…!」

梅尼樓斯後來殺了那個威脅他的特洛伊人,之後就再也無人敢接近他了。「他像一隻對自己力氣有自信的山獅,撲向正在吃著草的牛羣中最嫩的小雌牛。他以強有力的顎咬斷她的頸部,然後,把她撕成碎片,並且生吞她的血和內臟,而圍在他身體的牧人和牧狗只敢喧騰,却不敢接近他-他們衷心地懼怕他,而且無論如何也不敢向前包圍他。」

荷馬之後幾個世紀,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在他所著的《動物史記》-第一部以科學原理來研究這類主題的主要作品-中將人與動物間的關係作了系統化的整理。


    
在絕大部份的動物身上,存在有某程度的肢體特質和態度,而這些特質在人類身上
比較明顯。正如我們指出生理器官上的相似,在一些動物身上,我們可以觀察到溫馴或
兇猛、柔和或暴躁、勇敢或害羞、恐懼或信心、興奮或頹廢,以及就智力方面而言-
某種近似敏銳的判斷力。在人類身上這些特質中的某些,和在動物身上相對應的特質
相較,只在分量上有所差別,亦即,人或多或少具有這特質,而動物則或多或多具有
那特質;人類的其他特質是以類似且不完全相同的特質顯現出來;例如,我們在人身
上發現知識、智慧與敏銳的心思,在某些動物身上也存在有某些和這些特質相仿的其
他自然潛力。若是去觀摩孩童,我們將可以較清晰地明白這項陳述的真實性:因為在
小孩身上,我們可觀察到一些將來有一天會發展成他們內心理想性的痕跡與種籽,雖
說一個小孩在心理上和動物暫時沒有什麼不同…

我想,對大部分「受過教育」的讀者來說,這段文字似乎太高尚且具有太多擬人化的意味。這些讀者可能會主張,溫馴、暴躁、敏銳的心思都是一些不能歸屬於動物的道德特質。而且研究行為論的學者可能會支持這種論點。

事實上,直到十九世紀,人類形態學(anthropomorphism)不僅是研究人與動物之間關係的學說,也是研究表現兩者間異同的一種學科。人類形態學是傳統使用動物暗喻法的遺產。在過去兩個世紀裏,動物已逐漸地消失。今天,我們生活中沒有動物,而在這種新產生的孤立無助中,人類形態學使得我們加倍感到不自在。

爾後,一項決定性的理論突破隨笛卡兒(Rene Dcscartes)而來。笛卡兒認為在人裏面,存在著人對動物關係中所隱含的雙重性(二元論)給內化了。在把身體和靈魂絕對分開後,他將軀體置於物理和機械式的法則下,而且,由於動物是沒有靈魂的,因此牠們被化約為一種機器的模式。

笛卡兒的突破所造成的後果還是慢慢地發生。一個世紀之後,偉大的動物學家布豐(Georges Louis Leclerc Buffon)雖然也接受並應用機器的模式來將動物和牠們的能力歸類,却對動物表現出一種親近之情,以致於動物暫時地又取回人類伴侣的地位。這份親切是半帶著欣羨的。

人為了要超越動物以及他內心裏的機械模式,人所能做的,以及他那獨特的精神性所導致的結果,通常是苦惱。所以比較起來,即令有機械的模式,動物在人眼裏似乎帶有著一分天真無邪。動物的經驗與秘密已被掃蕩一空,而這種新發明的「天真無邪」開始在人類心裏引發一種懷念。史無前例地,動物被置放於遙遠的過去,布豐在寫到海狸時,這麼說:


就當人類將自己提升到與自然同等重要的地位時,動物却往下掉落;被馴服且變成奴隸,
或被當作叛徒而被迫四處逃竄,牠們的社會已消失,牠們的勤奮工作變得毫無生產力,牠們嘗
試性的手藝也消失了;每一品種不再有共同特質,只保有獨特的能力;某些品種模仿、受教育,
而在其他品種身上,則是由於恐懼以及為求生存不得已所表現出來的。所以,這些無生命的奴
隸,這些毫無權力的遺跡,能對前途有何瞻望與計劃呢?
  唯有在那些幾世紀以來都遙遠荒廢、不為人知的地方,才存留著某些動物驚人的技術。在
那些地方,每一種動物都自由發揮牠天賦的能力,並且在延續的族羣中將這些能力發揮得淋漓
盡致。海狸也許是今天唯一所剩的這種動物,是動物智力所剩的最後一座紀念碑…

雖然這種對動物的懷念是十八世紀的產物,然而在動物被邊緣化之前,無數生產上的發明仍是有需要的:鐵路、電、運送機、罐頭工業、汽車與化學肥料。

  在二十世紀裏,內燃機取代了路上和工廠內的馱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城市,取代周遭的鄉村,耕田的動物無論是野生或豢養的,愈來愈稀少。某些種類(例如野牛、老虎、馴鹿等等)由於商業剝削的緣故已幾乎絕種。而所剩餘下來的野生動物則漸漸被安置於國家公園與遊樂場。

  最後,笛卡兒所提出的模式也被超越了。在工業革命最初的幾個階段,動物被充作機器來使用。小孩子也是(工廠的童工)。而稍晚在所謂的後工業社會中,牠們則被當作原料。大量製作由動物所供應的肉類製品,方法和製作日常用品一樣。


    
目前正在北卡羅萊那州培育的一種大型植物,將來栽培種植十五萬英畝地,只需雇用一
  千人,亦即每十五畝一人。播種、施肥和收割的工作將由機器,包括飛機來作。植物將被用
  來飼養五萬隻牛與豬…這些動物不會接觸到土地,牠們會在專門為牠們設計的小屋之內被繁
  殖、授乳和養大。
  (摘錄自蘇姍.喬治(Susan George)《另一半是如何死的》)

  動物地位之低落—這其中當然有理論上與經濟上的歷史根據—其中的過程,大致和人被迫成為孤立的生產與消費單位的過程相同。事實上,在這段期間內,對待動物的方法通常預示了對待人類的方法。對動物工作能力所採取的機械式觀點後來被應用在工人身上。泰勒(F.W.Taylor)所發展的時間/動作研究以及工業「科學化」管理的「泰勒主義」,主張工作必須簡化到「愚蠢」與「遲鈍」的地步,把「工人的心智當成像牛一般的狀態」。晚近,所有現代社會的技術幾乎全部都以動物實驗來設定的。即使是我們所謂的「智力測驗」方法也是由此設計而來。事實上直到今天,像史金納(B.F Skinner)他們這些研究人類行為的學者,將人類概念局限在他們用動物所作的人工測驗所得到的結論裏頭。

  難道就沒有可使動物不消失、反而能夠繼續繁殖的方法?在世界上最富裕國家的大城市裏,我們從未見過像今日這麼多的人家養寵物。據估計,在美國至少有四千萬隻狗、四千萬隻貓、一千五百萬隻籠中飼養的鳥、還有一千萬隻其他寵物。

  在過去,各階層家庭由於實用觀點,都會養家畜—諸如看門狗、獵狗、抓老鼠的貓…等等。不管實用與否,養動物的習俗,更確切點說,飼養動物(這名詞在十六世紀是指親手養出來的綿羊)是一種現代的發明,而且就這發明在社會階級上來看,是獨一無二的。這現象可就是一種具有世界共通性却又是「個人式」的退縮,現代人退縮到私人的、以紀念品來裝飾佈置的小家庭個體,將外面可怕的消費社會隔絕在外。

 小家庭式的生活單位缺乏空間、土壤、其他動物、四季變化以及天然氣溫等等,寵物不是被結紮就是無機會交配,運動的機會可能非常有限,而且吃的是人造食品,這就是為什麼寵物養到後來就和牠們的主人相像的道理。牠們是主人生活方式的產物。

  同樣重要的是一般的飼主對於寵物的看法。(簡單地說,養小孩子是與養寵物有些不同。)寵物使得飼主的人格更完整,使他無法在別處獲得肯定的某些性格面可以發揮出來。寵物眼中的「他」和任何人眼中的「他」完全不同,同時,寵物可以提供主人一面鏡子,照見任何其他地方所無法反映的部分。但是由於人與寵物的關係中,雙方的自主性都已經不存在(主人成為寵物眼中的重心,而寵物在生理上的需要也必須處處仰賴牠的主人),他們的各別生命之間的平行性也已經被破壞了。

  動物在文化上「邊緣化」的過程當然是比牠們生理上的變化過程還要複雜。唯有想像中的動物不容易消失,因為在傳聞、夢中、遊戲、故事、信仰和語言裏都能找到牠們的影像。想像中的動物,不但沒有消失,甚至被編列入其他的領域裏,然而在新的領域裏,「動物」這個範疇已失去了它的重要性。牠們絕大部分是被編列入「家庭」和「表演」的兩個領域。

  那些被編入家庭內的想像動物還真有點像是寵物,可是,由於沒有像寵物一樣的生理需要或限制,牠們可以完全被轉變為人類的玩偶。帕特(Beatrix Potter)所著的書與圖畫是一個早期的例子;而迪士尼工業的動物產品是個較近、較極端的例子。在這些作品中,現實社會種種微不足道的行事,由於被放到動物世界中而被普及化了。唐老鴨和牠姪兒之間的下面這段對話把這個現象充分地反映出來。

    
唐老鴨:哎呀!看看這天氣,好得可以去釣魚、划船、約會或野餐──只是,這些事
  中我啥都不能幹!
    姪兒:為什麼,唐叔叔?有啥問題嗎?
    唐老鴨:養家活口的問題!孩子們!和平常一樣,我又沒錢,而且還要幾百年才是發
  薪日。
    姪兒:叔叔,你可以去散散步──去賞鳥啊!
    唐老鴨:(咕噥!)我很有可能必須去!可是,首先我要先等郵差,他可能會給我帶來
  好消息!
    姪兒:真好,好比說,金錢鎮的哪個陌生的親戚會寄支票來嗎?

  除了身體上的特徵之外,這些動物已經被吸收為所謂沉默的大眾了。

  事實上,被轉入演藝界的「動物」已經以另一種方式消失了。在聖誕期間,書店的櫥窗上有三分之一是動物圖畫書。攝影機鏡頭底下的小貓頭鷹或長頸鹿,只有透過攝影機才看得見,觀眾無緣親臨牠們所在之處。所有的動物影像就像是透過水族箱所看見的魚一樣。這有技術上和意識形態上的兩種原因:就技術上而言,用來捕捉畫面的所有儀器──隱藏式攝影機、望遠鏡、閃光燈及遙控器等等──都經過安排設計,以便拍出平時「難得一見」的畫面照片。這樣的影像之所以存在,純粹是由於技術上的透視力所造就的。

  最近有一本製作相當好的動物相簿(霍喜夫Frederic Rossif)的《野生動物節》,在序文上是這樣說的:「這些照片上的畫面存在於三百分之一秒的瞬間,而人類的眼睛是無法捕捉的。我們在這裏頭見到了前所未見的景象,因為這些東西是完全看不見的。」

  伴隨而來的意識形態是:動物總是被觀看的對象。而「牠們也觀看我們」這件事已經失去了意義。牠們不過是人類永無止境追求知識的一個研究對象。對動物的研究只是我們人類權力的一種指標而已,也是一種我們與牠們之間差異的指標。我們對牠們知道得愈多,牠們就離我們愈遠。

  然而,同樣意識形態下,正如盧卡奇(Gyorgy Lukacs)的《歷史與階級意識》中所指出的,「大自然」也是一種價值觀。相對於剝奪人類天性並且囚禁住他的社會制度而言,它就是另一種價值。「因此,大自然的定義所指的是有機生長的,不是人造,並與人類文明所創出來的社會組織相反的事物。同時,大自然也可以被解釋成人類心靈深處仍然停留的自然狀態,或是有意或希望再度變成自然的那份本質。」根據這樣的觀點,野生動物的生命就變成了一種理想的型態,一種不受壓抑的欲望重生的感覺。野生動物的影像成了白日夢的起點:那個作了白日夢的人則背對這起點而開拔。

  此其中牽涉的觀念混淆之程度,可由以下這則最近發生的社會新聞來說明:「倫敦一位家庭主婦芭芭拉.卡特(Barbara Carter)贏得「許願」慈善比賽,說她希望能吻吻和抱抱一頭獅仔。然而週三晚上她因驚嚇過度及受傷而住院。因為那一天,四十六歲的卡特太太進入布德雷(Bewdley)野生動物園獅子圈內,就當她彎腰向前撫摸蘇琪(Suki)這頭母獅時,牠却跳起來將她撲倒在地。動物園管理員後來說,「看來,我們似乎是判斷錯誤了。我們一直認為這頭母獅非常安全。」」

  在十九世紀浪漫派畫家的筆下早已顯示出:動物的消逝迫在眉睫。他們所畫的動物,都退居到只能存在於想像的野蠻環境中。十九世紀還出了一位為這即將發生的變化而著魔的藝術家,這個畫家所描繪創造出來的是一種怪誕的情境。格蘭維爾(Grandville)在1840與1842年間出版了一本《動物的公私生活》連載畫集。

  乍看之下,格蘭維爾筆下那些穿著和行徑皆和男人、女人相同的動物,似乎是屬於傳統的表現手法,在舊傳統中,人被畫成動物以便能更清楚地顯現出他或她性格中的某一面。這種方法像是戴面具,但其中的作用却是為了要揭開面具。動物代表著畫中所提及的各種性格特徵,舉例來說:獅子,代表絕對的勇敢;野兔則很好色,等等。這些動物曾經一度有過這樣特質。而也只有透過動物,這些特質方才得以被辨識出來。所以,這些動物們出借了牠們的名字。

  但若連續仔細觀看格蘭維爾的版畫,我們會發覺:這些畫所傳達的震撼力實際上是與我們當初所推測的事實相反。這些動物並未「被借來」詮釋人類,或揭穿任何東西;相反地,這些動物被強迫拉伕而進入了人類/社會狀態中,並成了這種制度狀態下的囚犯。身為地主的禿鷹比純粹身為一隻鳥的禿鷹更可怕、貪婪,飯桌上的鱷魚比河水中的鱷魚更貪心。

  在這裏動物不是用來提醒人類的來源,也不是當作道德上的隱喻。牠們是整體被用來將各種情況「人類化」。這個趨劫的末端就是庸俗的迪士尼,但在開端之處的格蘭維爾作品却是一種令人不安,預言式的惡夢。

  在格蘭維爾版畫裏棄狗收容所中的狗,完全沒有狗樣:這些狗雖只有狗臉,但牠們却和人類一樣受著囚禁之苦。

  在《熊是個好父親》中,我們看見一隻熊沮喪地推著一輛嬰兒車,和所有需要掙錢養家餬口的男人一樣。格蘭維爾在第一集漫畫中以這些話收尾:「親愛的讀者,那就晚安了。回家去,把你的籠子鎖好,好好地睡覺,祝你做美夢。明天再見。」動物和大眾成了同義詞,換句話說,也就是「動物」正漸漸地消逝。

  在格蘭維爾較晚的一幅畫《動物坐上蒸汽方舟》裏,對動物的消逝亳不隱諱。在猶太/基督教的傳統裏,諾亞方舟是首椿安排人與動物共聚的故事。這種共聚現在已經結束了。格蘭維爾為我們畫了「大出發」。在一個碼頭邊,一排包含有各類動物的隊伍正背向著我們,慢慢地挪動。牠們的姿勢委婉地暗示出移民者出發之前心中的疑慮。遠方是一條斜坡路,第一批村民已經由這條路登上那艘類似美國汽艇的十九世紀的「方舟」。畫面上有熊、獅子、驢、駱駝,還有公雞、狐狸。接著是退場。

  根據《倫敦動物園指南》的記載,「在一八六七年左右,一位名叫大凡斯(Great Vance)的音樂家唱了一首「在動物園散步才是正經事」的歌,「動物園」這個字方才變成日常用語。倫敦動物園同時也將「巨無霸」(Jumbo)這名詞加入英文的詞彙中。巨無霸原是一隻非洲巨象,於一八六五至一八八二年間住在動物園裏。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對牠寵愛有加,牠後來加入巡迴於美洲的巴嫩(Barnum)馬戲團,像明星似地度過晚年。牠的名字因此而流傳下來,用以形容巨大的事物。」

  動物從日常生活中消聲匿跡之時,也就是公共動物園開始誕生之日。人們到那兒去參觀、去看動物的動物園,事實上是為了這種不可能的相逢而建造的紀念館。現代的動物園是為一種與人類歷史同樣久遠的關係所立的墓誌銘。不過,由於人類想錯了問題,所以我們並沒有這樣看待動物園。

  早期當動物園成立時—例如倫敦動物園成立於一八二八年,巴黎動植物園成立於一七九三年,柏林動物園成立於一八四四年,它們為國家帶來相當的威望。這種威望和以往皇家私有動物園所帶給王室的聲望相去不遠。這些皇家動物園裡,和金盤、建築、樂團、演奏者、裝飾、侏儒、耍雜技者、制服、馬匹、藝術和美饌一樣,都是皇帝或國王權力與財富的象徵。同樣地,公立的動物園乃是對當時殖民勢力的背書。珍奇動物的捕捉象徵著對遙遠、異國土地的征服。「探險家」往往以寄送一頭老虎或一隻象回國的方式來證明他們的愛國情操。而以有異國風味的珍奇動物贈送給某國的都會型的動物園,則成了國際外交上的最佳通行證。

  然而,和十九世紀所有公共設施一樣,動物園即使是帝國主義理念的支柱,也必須滿足個人和市民的功能。這種要求是在於:動物園是另一種形式的博物館,它的目的在於使大眾增廣見聞並得以受到教化和啟蒙。所以,對動物園所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即是要它提供自然史方面的知識;於是,那時人們以為甚至在此種不自然的環境中,可以研究動物的自然生活。一世紀以後,一些心思更縝密的動物學家,例如羅倫茲(Konrad Lorenz),提出了行為主義及行為型態學(ethological)上的問題,他們所宣稱的目的是要透過動物的實驗來發掘更多有關人類行為起源的知識。

  再說,每年有好幾百萬人出於好奇而去參觀動物園,但這種好奇心是如此地廣泛、如此地模糊且如此地個人化,以致於觀眾所要求的就無法以單一的問題來表達。今天,在法國,每年有二千二百萬人去參觀全國約二百座的動物園。以往和今天一樣,觀眾羣中以子孩佔大多數。

  在這個工業化的時代,小孩身邊所環繞的是動物的形象:玩具、卡通、圖畫,以及各式各樣的裝飾品。沒有其他任何影象可以和動物的形象相提並論。小孩子對動物發自內心的那份鍾愛,或許會令人以為:從以往到現在,小孩都是這樣的。當然,一些人類早期的玩具(那時有很多人類還不知有“玩具”這回事)是動物。相同的,世界各個角落的兒童遊戲都包括有真的或假的動物。然而,要遲到十九世紀,動物複製品方才成為中產階段小孩室內裝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後在二十世紀,基於像迪士尼所作的廣大宣傳及推銷活動,動物玩偶才變成所有子孩生活中常見的東西。

  在過去幾個世紀裏,動物玩具所佔的比例是非常少的。而且這些玩具和現實的動物一點也不像,只是象徵性的。這其中的差異可由竹馬和搖馬間的差異看出來:竹馬是在一根棍子上裝了個粗糙的馬頭,子孩子拿來當掃帚柄一樣地騎著玩;而搖馬則是一個精緻「複製」出來的馬匹,漆得逼真,裝有真的皮韁繩及真的鬃毛,而且其搖晃的動作也似一匹奔馳中的馬。搖馬是十九世紀發明出來的。

  這種要求玩具動物逼真的新想法,引發了各種不同的製造方法。於是有第一批填充式的玩具動物問世,而最昂貴的那些則是用動物的真皮所製作的-通常是死胎的小牛皮。在同一時期,軟式的動物問世了-熊、虎、兔-軟得可以讓子孩子抱去床上睡覺。就這樣,逼真的玩具動物製造多多少少與公立動物園的建立有關係。

  通常全家去參觀動物園時,帶有較高的情感成分,而不像是去逛市集或去看足球賽一樣。大人帶小孩去動物園,以便讓他們認識一下他們所擁有的動物「複製品」的原版,同時也可能希望藉此重新發覺他們從小就熟悉的複製動物世界中的某些天真情懷。

  成人的記憶中通常已經沒有動物的影像,然而對小孩子而言,大部分的動物看起來皆是出人意料地遲緩愚鈍。(在動物園中,我們不時聽見動物的叫聲,同樣地,小孩也不時地叫著問說:牠在哪裏?牠怎麼都不會動?牠是不是死了?)所以說,我們可以概述一種感覺,但却不一定是所有遊客都能清楚表達出來的問題,像是:「為什麼這個動物比我想像中的還不像動物?」

  但這個外行的、難以言表的問題,才是值得我們去回答的。

  動物園是一個羣集各種類動物以便能讓我們看、觀察並研究的地方。原則上,每一個籠子乃是環繞著動物的一個框框。遊客去動物園看動物,他們一籠子一籠子地看,和畫廊內觀眾一幅接一幅地看畫,其情形沒什麼兩樣。然而,在動物園內的視點總是錯誤的,如同一張沒有對準焦距的相片。但是,人們對這事已習慣到很少去注意它的地步;或者說,遺憾通常預示著失望,以致對於失望再也沒有感覺了。而面對這樣的遺憾,你又能如何?你來看的不是個死的東西,牠是活的。牠正以自山的方式在生活。為何牠活著就一定要被人家看得到?然而,對於這種抱歉的辯詞形式並不夠充分。其中的真相比我們想像中的更令人驚訝。

  不管你如何看待這些動物,就算牠們是攀在橫槓上,離你不到一呎,而且往遊客的方向看過來,你所看到的只是一種已完全被邊緣化的東西;而且,就算你能集中所有的注意力,注意力也無法完全集中在這東西上。為什麼呢?

  在某個限度內,這些動物是自由的,可是牠們本身和牠們的觀察者却早已設定了這樣的囚禁狀態。透過玻璃的可見度,橫槓與橫槓之間的間隔,或者壕溝之上的空間,都不像是它們看起來的樣子--
若真的是,那麼所有事情都狀改觀。因此,可見度、空間與間隔都已被簡化成象徵性的東西了。

  一旦接受這些東西的象徵功能,則其他裝飾有時也被用來製造出純粹的假象—例如漆在小動物籠子背後的草原或岩礫間的水塘。有時,更利用進一步象徵物來暗示動物們原有的生活環境—給猴子爬的枯枝,為熊所做的人造岩石,給鱷魚的小石子和淺水。這些添加的象徵物有兩個明確的目的:對觀眾來說,如同劇院中的小道具;對動物來說,則提供牠們生理上得以生存的最最基本的環境條件。

  由於這些動物和其他動物之間已無任何交往,所以已經變成完全依賴飼主。也因此,牠們大多數的反應和行徑也已經被改變了。牠們的與趣和生活重心已轉變成對外界偶發因素的被動等待。就動物天生的反應來說,周遭發生的事情已經變成如畫出來的草原一般虛構。同時,這種孤立狀態(通常)保障了牠們的壽命,而使牠們更像是標本一般有利於作分類學上的安排。

  所有這些現象都使得牠們變得邊緣化。牠們的生存空間是人造的。由此造成牠們慣於擠身到邊邊上去。(因為在這空間邊緣的外面,很可能會有真實的空間。)某些籠子內的燈光也同樣是人造的。無論如何,牠們的環境都是虛構的。除了牠們自身的倦怠無力或過度旺盛的活力之外,已經沒有什麼東西環繞在牠們四周。牠們沒有可以反應的對象—除了很短暫的餵食和很稀罕為牠們提供的伴侶之外。(因此牠們持續不斷的行為成了亳無對象的邊緣化行為。)最後,牠們的依賴和孤立已如此地制約了牠們的回應,以致於牠們對周遭的任何事件—通常就是在牠們眼前的遊客們的行事—皆以邊緣化的方式來對待。(因此,牠們襲取了一種完全屬於人類的態度—漠不關心。)

  動物園、仿真的玩具動物和普及的動物形象宣傳,所有這些全是在動物開始撒離我們的日常生活之時才發展出來的。我們可以說:這樣的創新實際上是種補償作用。然而,實際上,這些創新本身和驅趕動物一樣同屬於一種無情的運動。裝飾得有如戲院的動物園,事實上就是動物被絕對邊緣化的一種表現。仿真的動物提升了對新動物玩偶的需求—那就是城市裏的寵物。用形像來複製動物—由於牠們生物上的繁殖愈來愈稀有—逼使對動物的要求更加異國風味、更遙遠。

  動物到處都在消失中。在動物園裏牠們成了牠們匿跡現象的活紀念碑。也因此,牠們引發了牠們最後的暗喻。像《裸猿》(The Naked Ape)、《人類動物園》(The Human Zoo)成了全世界最暢銷的書籍。在這些書中,動物學家德斯蒙.莫里斯(Desmond Morris)聲稱:觀察禁閉的動物們那種不自然的行為,可以幫助我們去了解、接受並克服我們生活在這消費社會中所感受到的壓力。

  所有邊緣化程度高的地區—例如貧民區、陋屋、監獄、瘋人院和集中營—在某種程度上都和動物園有類似之處。但是若要以動物園來作象徵,就未免太簡單、太避重就輕了。動物園是人與動物之間關係的一種表現;僅此而已。隨著今天動物邊緣化而來的是中小型農夫消褪和邊緣化:這些農夫是整個人類史中唯一和動物保有密切關係,以及擁有維持這種關係所需要的智慧的人。這種智慧就建立在對人與動物從最初有關係以來,彼此關連的雙重性。對這種雙重性的拒絕極可能就是現代極權制度興起的重要因素。但我話僅說到此為止,不願超出那個先前對動物園所提出的那外行而難以言表的、但最基本的問題範圍之外。

  動物園只能令人失望。動物園的公共用意是在提供大眾一個觀賞動物的機會。可是,在動物園內,沒有任何遊客可以捕捉住動物的眼神。頂多,動物的凝視經過你面前閃了一下而已。牠們只側視。牠們盲目地望向他方。牠們只是在機械式地掃瞄。牠們已對「注視某物」免疫了,因為再也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成為牠們注意力上的「中心點」。

  動物邊緣化的最終的結果就在這裏。動物和人之間相互的凝視,可以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扮演一個重要角色。而且,在不到一個世紀以前,所有人還以這樣的價值觀念來生活,現在却已經絕跡了。隻身前往動物園的遊客,在注視過一隻又一隻的動物之後,感覺到他本身的孤單。至於成羣的遊客呢,他們則屬於已經被孤立起來的另一類物種。

  動物園是這項歷史性損失的紀念碑,而今在資本主義的文化中,這項損失是再也無從彌補了。

>>October 24, 2010 at 10:22:14 AM GMT+8


2010 年 9 月 28 日 星期二 【晴】

轉載自 www.datingish.hk

<不是愛情>
我,拍過一次拖。

也許幾年前的我還年輕,思想未成熟,所以因為寂寞,因為受傷害,而答應深愛自己的人,跟他一起。起初,我以為自己可以一輩子不變地對他好,因為我知道對方如此深愛著我。後來,我變了,於是我不斷怪責自己。其實我知道自己是一個不易變心的人,所以,面對這樣的自己,很憤怒,很慚愧,很內疚。朋友開解我,他們說我對這個男生的不是愛情。以下說話來自我跟身邊不同朋友的對話。

「如果你喜歡玫瑰,但我給你菊花的種子,到最後,你會因為這樣而愛上菊花嗎?答案是,不會。」

「如果現在你要和他分手,不再是情人,但照樣可以像朋友般聊天,你願意嗎?」我反射動作似地說了句願意,還說有甚麼不好,仍然有他陪我聊聊天。朋友像帶著有點失望的語氣︰「如果你真的愛他,你不會想跟他做朋友。」

「如果當初有另一個男生對你同樣好,你會答應他跟他一起嗎?」我不加思索地說會,然後他又說︰「那你愛的是他的好,他的溫柔而已,不是他那個人。」

「你認為他適合你嗎?我看不是呢。」我反駁︰「但我跟他相處時很好,不會吵架。性格都可以算是夾得來。」朋友繼續︰「但你需要的,他給不到你。一起最重要的是快樂,他能給你最大的快樂嗎?如果快樂,你不會說分手。如果快樂,你不會因為他而喪失想到處遊覽的興趣,面對他,你最多感到舒服與安全,因為他是不會傷害你的人,但真的快樂嗎?你說你想跟情人手牽手到處遊覽,到大家愛去的地方,但對著他,你連牽他的手的衝動也沒有,亦只想待在室內的地方,甚麼地方都懶得去,代表你根本不想與他一起去,因為不太快樂吧,至少不是怎麼有趣。」 我無言。

「請問你跟他一起的時候會甜甜地笑嗎?打球的時候會感到快樂嗎?」我︰「很少,而且每次打球我都是為打而打,每十五分鐘就休息一次,但其實我不是覺得累,而是不太想打,但我不想不喜歡打啊。我也想不通為甚麼自己會是這樣。」

從來,我都不知道甚麼是愛情?或許吧。從小到大,我都只是聽長輩的話。她們都說要捉緊深愛自己的人。記得小時候,我問外婆為甚麼會喜歡外公,她答我因為外公喜歡她。而我父母也是相親時認識的,沒有拍拖便急急在兩個月內結婚,一直到現在,二十年婚姻。自此,我認為,如果有人喜歡自己,自己應該會自自然地喜歡他,只是時間問題而已,感情這東西,是可以培養的。但我錯了,錯得離譜,害了對方第一次的戀愛,也斷送了自己的初戀。其實,感情或許是能夠培養出來的,但愛情絕對不是。而因為愛情而產生出來的感情更可以長久。也許是時間不對,年輕時,我們都追求愛情,但人再成熟再長大些的時候,便會渴望安穩。是時間問題,是因為自己太年輕,還未到二十多歲,甚至三十歲,所以才想追求愛情嗎?那個男生真的能給我安穩,安全感,但為甚麼我不喜歡呢?為甚麼沒有愛的感覺?感覺就像很想捉緊他,但原因只是想有個人在自己傷心時給自己安全感與安慰,因為我知道他不會離開我。我想愛上這個男生,安穩一輩子,但偏偏我做不到,同時辜負了他。其實我要的也是平凡的愛,但跟他一起時卻欠缺了彼此間的樂趣。

最後,終於明白朋友為甚麼問我︰「你當這次是初戀嗎?」

原來,這不是愛情。

>>September 28, 2010 at 8:50:35 PM GMT+8


2010 年 9 月 26 日 星期日 【晴】

感謝好友們的貼心... 跟你們在一起叫安娜相當快活... 未來的日子也請繼續多多指教 ^^
亦謝謝你們啟發了安娜的深層次思維... 喜歡自我增值的感覺...

>>September 28, 2010 at 8:50:05 PM GMT+8


2010 年 9 月 23 日 星期四 【陰】

今年的生日... 幸福的感覺竟然來自...
再一次... 感謝各方友好的祝福 ^^

>>September 24, 2010 at 10:27:12 PM GMT+8


2010 年 9 月 12 日 星期日 【雨】

峰迴路轉的兩天... 為何你偏偏不相信...
又發現... 原來仍舊可有可無...

>>September 13, 2010 at 10:56:12 PM GMT+8


2010 年 9 月 5 日 星期日 【晴】

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

剛收到 IELTS 成績不久... 政府便宣佈進行招聘...
只是在填 form 的階段已興奮不已... 安娜要動起來了!!!

>>September 5, 2010 at 11:12:43 AM GMT+8


2010 年 9 月 4 日 星期六 【陰】

再沒有支援 還是有這點英勇

>>September 5, 2010 at 11:11:01 AM GMT+8


2010 年 8 月 18 日 星期三 【晴】

要努力做好這個角色

>>August 18, 2010 at 11:11:22 PM GMT+8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

 


安娜相簿:http://hk.photos.yahoo.com/anna_hiuyan 安娜私相簿:http://community.webshots.com/user/anna_hiuyan 安娜凱西相簿:http://community.webshots.com/user/anna_cathy 安娜奧地利遊特輯: http://community.webshots.com/user/anna_austria

廣告

讀者留言

路人留言   |

你好安娜,看你的日&#35760
>>August 14, 2009 at 6:31:41 PM GMT+8

proud of you, ho
>>November 29, 2008 at 11:34:27 PM GMT+8

Congratulations
>>November 25, 2008 at 1:08:02 AM GMT+8

恭喜哂!....
>>November 18, 2008 at 10:06:45 PM GMT+8

你的頸現在怎樣了哦~
>>September 28, 2008 at 1:56:31 AM GMT+8

見你玩MBTI test, 我都
>>September 7, 2008 at 1:53:09 AM GMT+8

活在現在最好~你父母未相識,我又
>>August 22, 2008 at 2:46:57 PM GMT+8

你不是豬頭骨,那……可能是豬腩肉
>>August 13, 2008 at 1:28:13 PM GMT+8

勁~好像電視藝員
>>July 10, 2008 at 9:32:43 AM GMT+8

我本年度第一病假,比你早三天呢!
>>May 2, 2008 at 12:15:51 AM GMT+8

We have to say g
>>April 6, 2008 at 8:26:10 PM GMT+8

你有聽說過"連續殺人犯都是先以虐
>>March 9, 2008 at 11:07:14 PM GMT+8

這就是泳兒的"花無雪",原唱是中
>>January 30, 2008 at 10:42:09 PM GMT+8

說真的...你唔想講...唔逼你
>>January 18, 2008 at 1:39:31 AM GMT+8

感情... 淡了... 沒心痛也
>>January 1, 2008 at 2:16:14 AM GMT+8

怎麼了? <br>在這時候,你更
>>December 12, 2007 at 12:38:51 AM GMT+8

小心身體啊~
>>October 31, 2007 at 8:48:38 AM GMT+8

你知道嘛~你們的衣著簡直惹來我們
>>September 12, 2007 at 11:05:23 PM GMT+8

你有什麼事,記住不要屈住屈住不說
>>August 27, 2007 at 1:05:32 AM GMT+8

雖然迫在眉睫,但anna一定做得
>>August 22, 2007 at 11:37:15 PM GMT+8

I am now studyin
>>August 18, 2007 at 8:50:40 PM GMT+8

我覺得你7月25日的diary太
>>July 28, 2007 at 10:47:08 AM GMT+8

RE: MSN的圖片...哈哈哈
>>July 27, 2007 at 9:01:11 AM GMT+8

大鑊~我竟然是多拉a夢....
>>July 25, 2007 at 1:31:50 PM GMT+8

"有理念 有熱誠 有遠見 有學識
>>June 24, 2007 at 10:15:27 PM GMT+8

佩服你的勇氣!! <br>自問.
>>June 12, 2007 at 4:43:04 PM GMT+8

江安娜喎,唔會咁易變傻瓜既。 <
>>June 3, 2007 at 11:00:44 PM GMT+8

anna,唔打電話黎打擾妳休息,
>>June 3, 2007 at 9:58:29 PM GMT+8

妳沒什麼嗎? <br>願神保守妳
>>June 3, 2007 at 12:15:52 AM GMT+8

你....你....你.....
>>June 1, 2007 at 10:19:00 PM GMT+8

有經驗果然是不同~不過我想大家都
>>May 28, 2007 at 1:25:23 AM GMT+8

加油呀!支持你!
>>May 24, 2007 at 4:43:01 PM GMT+8

乖~借耳仔俾你~^^
>>May 19, 2007 at 12:16:30 AM GMT+8

安娜,你真係要頂住呀,仲要頂住佢
>>May 4, 2007 at 11:48:34 PM GMT+8

你努力啊~~
>>May 4, 2007 at 9:56:15 PM GMT+8

呵呵呵~漫畫仲正~
>>April 25, 2007 at 11:08:22 PM GMT+8

可憐的barnie, 現在還好嗎
>>March 30, 2007 at 2:21:51 AM GMT+8

別太自責啦~你看kitkit還不
>>March 28, 2007 at 12:34:59 AM GMT+8

好多謝你!好多謝好多謝你的幫忙和
>>March 17, 2007 at 11:05:12 PM GMT+8

要是安娜在那鋪天蓋地的時刻照一張
>>March 13, 2007 at 10:07:46 PM GMT+8

恭喜中獎(學金)! <br>同時
>>March 13, 2007 at 9:51:43 AM GMT+8

are you OK? <br>
>>March 8, 2007 at 11:26:02 PM GMT+8

你是個負責任的主人嘛~貓神會知道
>>March 8, 2007 at 2:28:23 AM GMT+8

強啊~有進步的話下年再挑戰吧~
>>March 4, 2007 at 11:12:41 PM GMT+8

http://hk.myblog
>>January 28, 2007 at 11:44:48 PM GMT+8

happy new year~
>>January 1, 2007 at 10:47:59 AM GMT+8

thank you for yo
>>December 24, 2006 at 11:59:16 AM GMT+8

發洩完後..心情好d未呀 <br
>>December 17, 2006 at 2:57:07 PM GMT+8

barnie & kitkit的
>>December 17, 2006 at 1:37:36 PM GMT+8

欣賞你的勇氣,我唸我都未必做得出
>>December 10, 2006 at 7:08:07 PM GMT+8

人氣: 71146

Design & Scripting by ShowHappy.Net